一、文言文句子翻译 “四步答题法”(核心步骤)
第一步:通读句子,圈出 “得分点”(关键!避免漏分)
重点实词:优先圈课本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(如 “师”“道”“兵”“属”),或有活用现象的词(如名词作动词、使动 / 意动用法)。
例:句子 “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”,需圈出 “师”(名词作动词,“学习”)、“道”(“道理”)。
关键虚词:圈出有实际意义或表语法关系的虚词(如 “之”“其”“以”“于”),尤其注意 “之” 作宾语前置标志(如 “何陋之有”)、“于” 表被动(如 “受制于人”)的情况。
例:句子 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需圈出 “以”(“因为”)。
特殊句式:圈出有明显标志的句式(如判断句 “…… 者,…… 也”、被动句 “为…… 所……”、状语后置 “…… 于……”),翻译时要调整为现代汉语语序。
例:句子 “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”,圈出 “…… 也”(判断句标志);句子 “苛政猛于虎也”,圈出 “于虎”(状语后置,需调整为 “于虎猛”)。
第二步:逐点翻译 “得分点”,不增不减原意
得分点 “师”(“老师”)、“所以”(“用来…… 的”)、“传道受业解惑”(“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惑”)、“…… 者,…… 也”(判断句,译出 “是”);
逐点译出:“老师,是用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惑的人。”
第三步:调整语序,让语句 “通顺自然”
状语后置(“…… 于……”“…… 以……”):把状语移到动词前。
例:“战于长勺”(状语后置,“于长勺” 是地点状语)→ 调整为 “于长勺作战”→ 通顺译为 “在长勺作战”。
宾语前置(“何…… 之有”“唯…… 是……”):把宾语移到动词后。
例:“何陋之有”(宾语前置,“何陋” 是 “有” 的宾语)→ 调整为 “有何陋”→ 通顺译为 “有什么简陋的呢”。
第四步:通读检查,补全 “省略成分”
补全主语:例 “见渔人,乃大惊”(省略主语 “桃花源中人”)→ 译为 “(桃花源中人)看见渔人,就非常惊讶”。
补全介词:例 “投诸渤海之尾”(“诸”=“之于”,省略 “于”)→ 译为 “把它投到渤海的边上”。
最后通读整句,检查是否有语病、错别字,确保语句流畅,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。
二、高频易错点避坑指南(直接规避丢分点)
不译 “古今异义词” 的现代义:如 “妻子” 古指 “妻子和儿女”,不能译为 “配偶”;“走” 古指 “跑”,不能译为 “行走”。
不忽略 “词类活用”:如 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 的 “绿”(使动用法,“使…… 变绿”),不能直译为 “绿色”。
被动句必须译出 “被动意味”:如 “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”,“为…… 所……” 表被动,需译出 “被”,译为 “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长期积累的威势所胁迫啊”。
三、例题实战解析(结合单招高频篇目)
例题:翻译《曹刿论战》中的 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”
- 第一步:圈得分点
实词:“狱”(古:“案件”,非 “监狱”)、“察”(“明察、查清”)、“情”(“实情、诚心”);
虚词:“虽”(“即使”)、“以”(“按照、依据”);
无特殊句式,无需调整语序。
- 第二步:逐点翻译
“小大之狱”→“大大小小的案件”;
“虽不能察”→“即使不能一一查清”;
“必以情”→“一定按照实情(处理)”。
- 第三步:调整通顺无需调整语序,直接串联:“大大小小的案件,即使不能一一查清,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。”
- 第四步:检查补全句子无省略成分,通读后语句流畅,无错译、漏译,符合原文含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