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原则:先保证 “踩点”,再追求流畅
二、4 步翻译法:从 “字字对应” 到 “语句通顺”
第 1 步:圈出 “得分关键词”,优先译准
120 个常用文言实词:如 “兵”(兵器 / 军队)、“道”(道路 / 方法 / 学说)、“顾”(回头看 / 拜访 / 只是),需结合语境确定含义。
示例:“将军身被坚执锐” 中,“被”(通 “披”,穿着)、“坚”(坚固的铠甲)、“锐”(锐利的兵器)是关键词,必须译出。
18 个高频文言虚词:如 “之”(代词 / 助词 / 动词)、“以”(用 / 把 / 因为 / 来)、“其”(他的 / 难道 / 大概),需明确其语法作用。
示例:“其真无马邪” 中,“其”(难道,表反问)必须译出,不能漏译语气。
特殊语法现象:如词类活用(名词作动词、形容词作名词)、古今异义(如 “走” 古义 “跑”、“妻子” 古义 “妻子儿女”)、通假字(如 “属” 通 “嘱”,嘱咐)。
示例:“一狼洞其中” 中,“洞”(名词作动词,打洞)是词类活用,必须译出动作含义,不能直接译 “洞穴”。
第 2 步:按 “语序直译”,不随意调整
判断句:用 “…… 是……” 翻译,如 “陈胜者,阳城人也” 译为 “陈胜是阳城人”(不能漏 “是”)。
被动句:加 “被” 字,如 “受制于人” 译为 “被别人控制”。
倒装句:先调整为现代汉语语序再译,如 “何陋之有”(宾语前置,即 “有何陋”)译为 “有什么简陋的呢”。
省略句:补出省略的成分(主语、宾语、介词),如 “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”(省略主语 “村人”)译为 “村人便邀请(渔人)回家,摆酒杀鸡做饭(招待他)”。
第 3 步:“补全语境”,让译文不生硬
第 4 步:通读检查,避免 “硬伤”
关键词是否都译准(如 “被坚执锐” 的 “被” 是否译 “穿着”);
特殊句式是否调整正确(如倒装句是否还原语序);
译文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(如 “吾谁与归” 不能译为 “我谁和归”,需译为 “我同谁一道呢”)。
三、避坑指南:这些错误别犯
不 “望文生义”:如 “走” 不能译 “走路”(古义 “跑”)、“牺牲” 不能译 “放弃”(古义 “祭祀用的猪牛羊”),需记准高频古今异义词。
不 “漏译虚词”:如 “之”“其”“以” 等虚词,即使现代汉语中没有对应词,也要译出其语法作用(如 “其” 表推测 “大概”,表反问 “难道”),不能直接删掉。
不 “过度意译”:如 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”,不能译为 “当官的人目光短浅,没什么远见”(虽通顺,但 “肉食者” 应直译 “吃肉的人”,再结合语境理解为 “当官的人”,即译为 “吃肉的人目光短浅,不能深谋远虑”)。
四、高频示例:结合单招真题练手感
关键词:苟全(苟且保全)、闻达(闻名显达)、“于”(在,表状语后置)。
句式:状语后置(“于乱世”“于诸侯” 后置,调整为 “于乱世苟全性命”)。
译文: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,不谋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