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陕西单招语文真题
现代文阅读(20 分)
阅读下面三则材料,完成 1 - 4 题
材料一:秦岭横亘中国版图中央,北阻寒流,南迎暖湿,形成南北迥异的气候屏障。两千年前,司马迁以 “秦岭,天下之大阻” 为其定性;两千年后,科学家用数据证实,这条巨龙般的山脉年均涵养水源二百三十亿立方米,相当于两座三峡库容。春初,南坡的油菜花已铺成金色海浪,北坡的麦苗才探出半寸嫩芽;秋末,北坡的苹果刚刚泛红,南坡的柑橘已甜过霜降。秦岭用温差告诉世人,空间可以被一条山脊切成两种岁月。
材料二:“秦岭四宝” 里,朱鹮的履历最像传奇。1981 年,全世界仅余七只,在洋县姚家沟的青岗树上瑟瑟发抖。护鹮员常俊生把自家猪圈改成临时观察站,床板一搭就是四十年。如今,朱鹮种群突破七千只,从陕西飞到河南、浙江,甚至东渡日本。有人问他:“一辈子守一只鸟,值吗?” 老人咧嘴:“鸟飞起来的影子,落在水田里像条白纱,那一刻,心里咯噔一下,就知道值。”
材料三:高铁穿越秦岭,隧道比铁轨还长。司机李荆操纵 “秦岭号” 八年,黑暗与光明在挡风玻璃上交替。他说:“最长一段隧道 18.3 公里,跑完只要七分钟,可钻山时像把日历撕得哗哗响。” 列车冲出洞口,阳光像一瓢热水浇下来,乘客同时发出 “哇” 的一声 —— 那一声,被他录进手机,设成起床闹钟。
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( )(3 分)
A. 秦岭仅因阻挡冷空气成为气候屏障
B. 朱鹮种群增长完全依赖人工繁殖
C. 高铁司机用 “日历撕响” 比喻隧道长度
D. 材料三用多感官描写突出穿越瞬间的震撼
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?请举例分析其作用。(5 分)
结合三则材料,概括秦岭 “时间差” 现象的具体表现,并谈谈它带给你的启示。(6 分)
为 “秦岭生态保护成就展” 拟写一句宣传标语,不超过 20 字,并说明创意由来。(6 分)
文言文阅读(16 分)
阅读下面文言文,完成 5 - 8 题
王冕,字元章,诸暨人。幼贫,父使牧牛。冕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,暮乃返,亡其牛。父怒挞之,已而复如初。母曰:“儿痴如此,何不听其所为?”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。夜潜出,坐佛膝上,映长明灯读之,琅琅达旦。后作《墨梅》诗:“不要人夸好颜色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” 洪武初,太祖访求民间隐逸,郡守以冕应诏。冕曰:“吾有田可耕,有书可读,肯向人俯首耶?” 遂隐九里山,种豆三亩,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
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 分)
A. 亡其牛 亡:丢失
B. 已而复如初 已:停止
C. 映长明灯读之 映:映照
D. 郡守以冕应诏 应:回应
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:“吾有田可耕,有书可读,肯向人俯首耶?”(4 分)
王冕 “痴” 在何处?结合原文简要概括两点。(4 分)
文中王冕两次 “归隐”,一次在元末,一次在明初,其动因有何不同?请简要分析。(5 分)
古诗文积累与鉴赏(12 分)
阅读下面唐诗,完成题目(8 分)
《秋霁望秦岭》裴迪
秦岭横苍翠,秋色入秦关。鸟道悬残雨,人家截断山。
疏林明晚照,孤磬出禅关。欲问仇池路,白云犹未闲。
(1)第三联 “疏林明晚照,孤磬出禅关”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?(4 分)
(2)结合全诗,分析 “白云犹未闲” 一句所蕴含的情感。(4 分)
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(每空 1 分,共 4 分)
(1)海内存知己,。(2),一览众山小。
(3)人生自古谁无死,。(4)采菊东篱下,。
语言运用(12 分)
将下列杂乱语句重新排序,使语意连贯,序号填入方框(4 分)
①它必须在黑暗中潜伏十七年②才能换取一个夏天的鸣唱③美国有一种周期蝉④这种生存策略令人惊叹⑤当土壤温度达到 18℃⑥它们同时破土而出
正确顺序:__________
下面是一段招聘启事,有三处表达不得体,请找出并修改(4 分)
“本公司因业务爆棚,急招‘打杂’若干,性别不限,颜值高的优先,能熬夜加班的速来,混日子的勿扰。”
根据语境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,使语意连贯,每空不超过 2 字(4 分)
______秦岭山势高峻,______南北交通受阻,古人______在峭壁上凿孔插木,______铺设木板连成栈道,______形成 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 的典故。
写作(40 分)
阅读下面材料,按要求作文
陕西某职业院校 “匠心学堂” 里,有一面 “失败墙”,师生把实习中打废的零件、烧坏的电路板、焊歪的缝口全部贴上墙,并标注失败原因。一年下来,墙面琳琅满目,而学生的技能合格率从 78% 升到 96%。毕业典礼上,校长指着 “失败墙” 说:“它教会我们,把失败挂起来,就是把成功放心里。”
请结合材料,以 “让失败看得见” 为主题,写一篇文章。要求:自拟题目,立意自定;不少于 800 字;不得抄袭,不得套作;用规范汉字书写;文体不限,诗歌除外。
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
现代文阅读
答案:D。解析:A 项错误,秦岭既 “北阻寒流” 又 “南迎暖湿”,并非仅阻挡冷空气;B 项错误,朱鹮种群增长离不开护鹮员守护,但 “完全依赖人工繁殖” 表述绝对;C 项错误,“日历撕响” 比喻穿越隧道时黑暗与光明交替的快速感,而非隧道长度;D 项正确,材料三用视觉、听觉描写穿越瞬间,突出震撼感。
答案:运用了列数字、作比较、举例子三种说明方法。①列数字:“年均涵养水源二百三十亿立方米”,精准量化秦岭水源涵养能力,增强科学性;②作比较:“相当于两座三峡库容”,将抽象水量转化为熟知概念,降低理解难度;③举例子:列举春初、秋末南北坡作物的物候差异,具体展现秦岭南北气候不同,增强说服力。
答案:①具体表现:春初南坡油菜花盛放而北坡麦苗刚发芽,秋末北坡苹果泛红而南坡柑橘成熟,体现作物物候的时间差;高铁穿越隧道七分钟内体验黑暗到光明的切换,暗含空间跨越带来的时光错觉。②启示:要尊重自然规律,同时正视和利用差异可创造多元价值,如依托秦岭气候差异发展特色农业、生态旅游等。
答案:示例一:标语:守护秦岭生态,见证朱鹮归来。创意由来:结合材料二中朱鹮从濒危到种群壮大的经历,凸显秦岭生态保护成效。示例二:标语:秦岭分南北,一岭藏四季。创意由来:紧扣材料一秦岭南北物候时间差特征,概括其气候屏障作用。
文言文阅读
答案:D。解析:D 项中 “应” 应为 “接受” 之意,“应诏” 指接受朝廷征召。
答案:我有田地可以耕种,有书籍可以阅读,怎么肯向别人低头屈服呢?
答案:①放牛时偷偷溜进学舍听学生读书,以致丢失了牛;②寄居僧寺时,深夜坐在佛膝上,借着长明灯读书到天亮。
答案:元末归隐是因家境贫寒却痴迷读书,借隐居避开干扰专心求学;明初归隐是因不愿向朝廷俯首称臣,坚守自身气节,追求耕读自足的生活。
古诗文积累与鉴赏
(1)答案:营造了清幽静谧又略带苍茫的意境。傍晚阳光映照稀疏树林,禅院的磬声悄然传出,光影与声响交织,凸显秦岭秋霁后山林的宁静和禅院的悠远。(2)答案:蕴含诗人对秦岭秋景的喜爱与追寻隐逸之路的怅惘。诗人想探寻仇池路,却见白云自在飘荡,暗含前路迷茫,也流露对超脱尘世的向往。
答案:(1)天涯若比邻(2)会当凌绝顶(3)留取丹心照汗青(4)悠然见南山
语言运用
答案:③①⑤⑥②④
答案:①“业务爆棚” 改为 “业务拓展”;②“打杂” 改为 “综合助理”;③“颜值高的优先” 改为 “综合素质佳者优先”。
答案:因为;所以;只好;再;由此
写作
答案:略。解析:写作可围绕 “正视失败、总结经验” 展开,可结合职业学习、生活实例,如工匠从废品中积累经验、学生从错题中提升成绩等,也可从个人、团队、行业等维度论证 “让失败可视化” 的意义,强调失败是成功的铺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