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七点的考场外,穿着各色校服的学生们捧着复习资料来回踱步。我攥着透明文件袋,指尖触到准考证的棱角时,忽然想起三个月前那个在图书馆通宵的夜晚。当时面对文言文阅读题中'日削月割'的词类活用现象,我捧着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反复比对,直到晨光穿透窗帘。
试卷发下的瞬间,考场响起此起彼伏的翻页声。基础题部分,'阡陌交通'的'阡'字读音考察让我会心一笑——这正是在《桃花源记》晨读时,语文老师特意用红色粉笔标注过的易错点。现代文阅读《小草的精神》里,'它不畏严寒酷暑,不怕风吹雨打'的排比句式,与备考时整理的修辞手法笔记完美重合。
最让我惊喜的是作文题《初心》。这个题目让我想起高一参加演讲比赛时,在后台反复修改演讲稿的场景。当时我把'坚守初心'四个字写在掌心,此刻在考卷上写下'医生要用听诊器丈量生命的温度'时,笔尖竟不自觉地颤抖。窗外梧桐树的影子在答题卡上摇曳,仿佛三年前种下的那棵小树苗正在抽枝展叶。
病句修改题中'通过这次活动,使我明白'的典型错误,让我想起月考后语文老师把全班错题投影在白板上的场景。她用红色记号笔圈出介词滥用的问题,说'句子就像人,不能同时戴两顶帽子'。此刻在考场上修正这个错误时,耳边仿佛响起她带着陕西方言的叮嘱。
古诗文默写环节,当写到'落霞与孤鹜齐飞'时,笔尖突然顿住——'鹜'字右下角那点是否要出头?这个困惑曾让我在课间追着语文老师从三楼跑到一楼。她笑着在黑板上画出金文'鹜'的演变,说'野鸭要展翅,这点就像翅膀尖'。此刻看着清晰的字迹,才真正理解什么叫'书到用时方恨少'。
交卷铃声响起时,阳光正穿过考场窗帘的缝隙。收拾文具时,发现橡皮上还留着前夜复习时画的思维导图痕迹。走廊里,两个女生对着答案突然欢呼,让我想起上周模拟考后,全班围着语文课代表核对选择题选项的热闹场景。
这场考试不仅是知识的检验,更像一面镜子。当我在《劝学》'青,取之于蓝'的填空题写下正确答案时,突然明白:所谓备考,不过是把零散的知识点串成项链;所谓考试,实则是用青春的笔触,在时光的答卷上书写成长的印记。那些晨读时哈出的白气,晚自习窗外的星斗,此刻都化作答题卡上工整的字迹,静静等待岁月的批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