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> 单招考试知识 >> 陕西单招作文:逆风而立的芦苇

陕西单招作文:逆风而立的芦苇

xzy 单招考试知识 836

逆风而立的芦苇

窗外,那株芦苇在风中摇曳,看似柔弱,却始终挺立。我放下笔,想起两千多年前汨罗江畔那个同样逆风而立的身影——屈原。他的一生,恰如这株芦苇,在时代的狂风中坚守着生命的姿态。

当楚国的政坛乌云密布,多数人选择随波逐流时,屈原却像一株逆生的芦苇,执拗地指向自己的方向。上官大夫的谗言如疾风骤雨,同僚的排挤似凛冽寒霜,他本可弯腰俯首,换取暂时的安宁。然而,“宁溘死以流亡兮,余不忍为此态也”。这不是迂腐,而是一种清醒的坚守——在众人皆醉的暗夜里,他宁愿独自醒着,守护内心那盏不灭的灯火。

这份坚守,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同。当楚怀王疏远他,当郑袖构陷他,屈原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。他在《橘颂》中借橘明志:“受命不迁,生南国兮。深固难徙,更壹志兮。”就像橘树天生适应南方的水土,他的信念也深深扎根于心灵的土壤。这种对生命本色的坚守,让他在举世混浊中保持了精神的独立,在众人昏睡中睁着清醒的双眼。

然而,屈原的悲剧在于,他坚守的不仅是个人的品格,更是一个注定破碎的理想。他试图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,如同芦苇想要改变风的方向。渔父劝他“与世推移”,他却选择“深思高举”的孤独之路。当郢都沦陷的消息传来,他最后的寄托也随之崩塌。汨罗江的波涛,吞噬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身躯,却将他不屈的灵魂镌刻进了民族的记忆。

千年易逝,风骨长存。屈原式的坚守在历史长河中从未断绝。从苏武牧羊的十九载,到文天祥的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;从朱自清不食美国救济粮,到无数默默无闻的坚守者。他们或许如芦苇般平凡,却因在逆境中的坚持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。这种坚守,不是固执己见,而是在浮华世界中守护内心的准则;不是拒绝改变,而是在潮流汹涌时保持精神的独立。

风渐息,芦苇依然挺立。它告诉我,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弯曲,而是在弯曲后总能重新站起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或许不必面对屈原那样的生死抉择,但同样需要在各种诱惑和压力面前,保持内心的定力。当我们学会在逆境中坚守初心,在喧嚣中聆听内心的声音,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株逆风而立的思想芦苇,在属于自己的时代写下无悔的篇章。

协助本站SEO优化一下,谢谢!
关键词不能为空

免责声明

本站内容索引于公开资料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同类推荐
咨询电话
13002977231
在线时间
9:00 ~ 23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