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陕西单招语文成语题中,“褒贬误用” 是仅次于 “望文生义” 的高频陷阱。这类成语有明确的感情色彩(褒义 / 贬义 / 中性),但题干常将其放在相反感情倾向的语境中,考生若不注意色彩匹配,极易出错。以下是最常考且易褒贬误用的成语清单,按 “褒义误作贬义”“贬义误作褒义” 分类,结合核心含义、误用场景及真题级示例,帮你精准区分:
一、褒义成语易被误用于贬义语境(高频考点)
这类成语本身含积极、肯定的感情色彩,多用于赞美、认可的语境,若用于批评、否定的场景,则属于褒贬误用。
成语 | 核心褒义含义(适用场景) | 常见误用场景(贬义语境) | 真题级语境示例(判断对错) |
---|---|---|---|
殚精竭虑 | 形容 “耗尽精力、费尽心思”(用于积极做事,如科研、工作) | 误用于 “谋划坏事”(与 “处心积虑” 混淆) | ① 科学家们殚精竭虑,终于攻克了芯片技术难题。(√)② 他殚精竭虑地算计同事,只为争夺职位。(×,应换贬义 “处心积虑”) |
凤毛麟角 | 比喻 “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”(用于赞美稀缺的优秀对象) | 误用于 “稀少的负面事物”(如错误、问题) | ① 在偏远山区,能坚持扎根教育的优秀教师如凤毛麟角。(√)② 这个地区的犯罪案件凤毛麟角,社会治安很差。(×,负面场景用 “寥寥无几”,无褒义) |
叹为观止 | 指 “事物好到极点,让人赞叹不已”(用于赞美极致的美、成就) | 误用于 “负面现象”(如灾难、缺陷) | ①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精湛,让人叹为观止。(√)② 这场暴雨引发的洪水破坏力极大,景象让人叹为观止。(×,负面场景用 “触目惊心”) |
蔚然成风 | 指 “好的风气逐渐形成并流行”(用于积极的社会现象) | 误用于 “坏风气的传播”(与 “大行其道” 混淆) | ① 社区里 “邻里互助” 的做法蔚然成风,温暖了每个人。(√)② 网络上传播谣言的现象蔚然成风,需加强监管。(×,应换贬义 “大行其道”) |
危言危行 | 指 “说正直的话,做正直的事”(用于赞美人品端正) | 误用于 “说危险的话、做危险的事”(望文生义 + 褒贬颠倒) | ① 他一生危言危行,从不迎合世俗,深受他人尊敬。(√)② 他在公共场合危言危行,差点引发混乱。(×,望文生义 + 褒贬错,可用 “言行不当”) |
二、贬义成语易被误用于褒义语境(高频考点)
这类成语本身含消极、否定的感情色彩,多用于批评、讽刺的语境,若用于赞美、肯定的场景,则属于褒贬误用。
成语 | 核心贬义含义(适用场景) | 常见误用场景(褒义语境) | 真题级语境示例(判断对错) |
---|---|---|---|
处心积虑 | 形容 “长期谋划、费尽心机做坏事”(用于批评恶意行为) | 误用于 “长期努力做好事”(与 “殚精竭虑” 混淆) | ① 他处心积虑地挪用公款,最终被法律制裁。(√)② 老师处心积虑地备课,只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。(×,应换褒义 “殚精竭虑”) |
趋之若鹜 | 比喻 “众人盲目追逐、争相前往(多为不好的事物)” | 误用于 “积极追求好事物”(如理想、公益) | ① 不少人趋之若鹜地购买 “网红理财产品”,最终血本无归。(√)② 青年们趋之若鹜地投身乡村振兴,贡献青春力量。(×,应换褒义 “踊跃参与”) |
半斤八两 | 比喻 “彼此水平相当,都不怎么样(含讽刺意味)” | 误用于 “赞美两人能力相当、配合默契” | ① 这两个品牌的劣质产品半斤八两,都不值得购买。(√)② 他们俩都是技术骨干,水平半斤八两,合作很顺利。(×,应换褒义 “不相上下”) |
一团和气 | 原指 “态度温和”,现多形容 “表面和睦,实则无原则(含贬义)” | 误用于 “赞美人际关系和谐、氛围友好” | ① 面对原则问题,他总是一团和气,不敢坚持立场。(√)② 办公室里大家一团和气,互相帮助,效率很高。(×,应换褒义 “和睦融洽”) |
粉墨登场 | 原指 “演员化妆上台表演”,现多比喻 “坏人登上政治舞台或某一领域(含讽刺)” | 误用于 “正面人物登场、参与活动” | ① 贪官们粉墨登场,试图通过伪装蒙骗群众。(√)② 优秀运动员们粉墨登场,准备迎接比赛。(×,应换中性 “依次登场”) |
三、中性成语易被误贴 “褒贬标签”(易忽略陷阱)
部分成语本身无明显褒贬(中性),但考生易因语境联想而误判其色彩,需结合具体场景判断。
成语 | 核心中性含义(适用场景) | 常见误判方向(错贴褒贬标签) | 真题级语境示例(判断对错) |
---|---|---|---|
按部就班 | 指 “按照一定步骤、顺序做事”(可用于积极或中性场景,无褒贬) | 误判为 “保守、不创新”(贬义)或 “认真、有条理”(褒义) | ① 他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,效率稳定。(√,中性)② 做科研不能按部就班,要敢于突破常规。(√,此处隐含 “保守”,需结合语境,非成语本身贬义) |
登堂入室 | 比喻 “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,达到很高水平”(中性,侧重 “进阶”,无明显褒贬) | 误判为 “进入房间”(望文生义)或 “水平高”(褒义) | ① 他学钢琴十年,终于登堂入室,能独立演奏名曲。(√,中性,侧重 “进阶”)② 小偷登堂入室,偷走了贵重物品。(×,望文生义,应换 “入室行窃”) |
记忆与解题关键:
先 “贴标签” 再匹配:拿到成语先明确其固定色彩(如 “殚精竭虑 = 褒义”“趋之若鹜 = 贬义”),再判断题干语境的感情倾向(赞美 / 批评),直接排除 “色彩相反” 的选项;
区分 “成语本义” 与 “语境含义”:中性成语(如 “按部就班”)的色彩由语境决定,需结合题干是否有 “肯定 / 否定” 的暗示(如 “不能按部就班” 隐含否定,非成语本身贬义);
避免 “形近 / 义近成语混淆”:将易混淆的成语成对记忆(如 “殚精竭虑(褒)vs 处心积虑(贬)”“凤毛麟角(褒)vs 寥寥无几(中)”),明确差异点。
这些成语是陕西单招成语题的 “核心陷阱点”,需通过 “色彩 + 语境” 双重验证,考试时可快速排除褒贬误用的选项,提高准确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