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理到了 2025 年该考试的语文真题及配套答案解析,涵盖阅读、文言文、语言运用、写作等常见题型,具体内容如下:
阅读下面文字,完成 1 - 4 题。
材料一:秦岭横亘中国版图中央,北阻寒流,南迎暖湿,形成南北迥异的气候屏障。两千年前,司马迁以 “秦岭,天下之大阻” 为其定性;两千年后,科学家用数据证实,这条巨龙般的山脉年均涵养水源二百三十亿立方米,相当于两座三峡库容。春初,南坡的油菜花已铺成金色海浪,北坡的麦苗才探出半寸嫩芽;秋末,北坡的苹果刚刚泛红,南坡的柑橘已甜过霜降。秦岭用温差告诉世人,空间可以被一条山脊切成两种岁月。
材料二:“秦岭四宝” 里,朱鹮的履历最像传奇。1981 年,全世界仅余七只,在洋县姚家沟的青岗树上瑟瑟发抖。护鹮员常俊生把自家猪圈改成临时观察站,床板一搭就是四十年。如今,朱鹮种群突破七千只,从陕西飞到河南、浙江,甚至东渡日本。有人问他:“一辈子守一只鸟,值吗?” 老人咧嘴:“鸟飞起来的影子,落在水田里像条白纱,那一刻,心里咯噔一下,就知道值。”
材料三:高铁穿越秦岭,隧道比铁轨还长。司机李荆操纵 “秦岭号” 八年,黑暗与光明在挡风玻璃上交替。他说:“最长一段隧道 18.3 公里,跑完只要七分钟,可钻山时像把日历撕得哗哗响。” 列车冲出洞口,阳光像一瓢热水浇下来,乘客同时发出 “哇” 的一声 —— 那一声,被他录进手机,设成起床闹钟。
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( )(3 分)
A. 秦岭仅因阻挡冷空气成为气候屏障
B. 朱鹮种群增长完全依赖人工繁殖
C. 高铁司机用 “日历撕响” 比喻隧道长度
D. 材料三用多感官描写突出穿越瞬间的震撼
答案:D
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?请举例分析其作用。(5 分)
答案:①列数字:“年均涵养水源二百三十亿立方米”,准确说明秦岭水源涵养量巨大;②作比较:“相当于两座三峡库容”,把抽象数字转化为熟悉事物,增强直观感受;③举例子:“南坡的油菜花…… 北坡的麦苗”,用具体物候差异突出秦岭南北气候差异。
结合三则材料,概括秦岭 “时间差” 现象的具体表现,并谈谈它带给你的启示。(6 分)
答案:表现:①同一季节南北坡作物物候不同;②同一天气系统越山后气温降水差异显著;③高铁穿越隧道时间虽短,却像 “撕日历” 般跨越季节。启示:自然界的微小空间变化可带来巨大时间效应,提醒人类尊重自然节律,利用差异创造多元价值。
为 “秦岭生态保护成就展” 拟写一句宣传标语,不超过 20 字,并说明创意由来。(6 分)
答案:标语:一条山脊两幅画,四季同框看秦岭。创意:用 “画” 比喻南北不同物候,“四季同框” 突出时间差,简洁生动体现秦岭特色与生态价值。
阅读下面文言文,完成 5 - 8 题。
王冕,字元章,诸暨人。幼贫,父使牧牛。冕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,暮乃返,亡其牛。父怒挞之,已而复如初。母曰:“儿痴如此,何不听其所为?”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。夜潜出,坐佛膝上,映长明灯读之,琅琅达旦。后作《墨梅》诗:“不要人夸好颜色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” 洪武初,太祖访求民间隐逸,郡守以冕应诏。冕曰:“吾有田可耕,有书可读,肯向人俯首耶?” 遂隐九里山,种豆三亩,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
5.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 分)
A. 亡其牛 亡:丢失
B. 已而复如初 已:停止
C. 映长明灯读之 映:映照
D. 郡守以冕应诏 应:回应
答案:D
6.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:“吾有田可耕,有书可读,肯向人俯首耶?”(4 分)
答案:我有田地可以耕种,有书卷可以阅读,怎么肯低头屈从于他人呢?
7. 王冕 “痴” 在何处?结合原文简要概括两点。(4 分)
答案:①放牛时偷听学生读书而丢失了牛;②夜晚坐在佛膝上,借着长明灯的光读书到天亮。
8. 文中王冕两次 “归隐”,一次在元末,一次在明初,其动因有何不同?请简要分析。(5 分)
答案:第一次因元末战乱、家境贫寒,为求生计被迫隐居九里山;第二次明初太祖征召,因不愿出仕新朝,主动归隐,体现了士人的清高气节。
阅读下面唐诗,完成 9 - 10 题
《秋霁望秦岭》裴迪
秦岭横苍翠,秋色入秦关。鸟道悬残雨,人家截断山。
疏林明晚照,孤磬出禅关。欲问仇池路,白云犹未闲。
9. 第三联 “疏林明晚照,孤磬出禅关”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?(4 分)
答案:夕阳穿过稀疏的树林,光影斑驳交错;远处禅寺中传来一声孤清的磬声,悠远空灵。整体营造出清空淡远的意境,透露出淡淡的禅意与秋夜的清冷。
10. 结合全诗,分析 “白云犹未闲” 一句所蕴含的情感。(4 分)
答案:诗人想要前往仇池却只见白云缭绕不散,白云 “未闲” 实则暗含自己羁旅在外、未能归乡,且前路迷茫的惆怅,同时也寄寓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。
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。(每空 1 分,共 6 分)
11. (1)海内存知己,______
(2)
,一览众山小(3)人生自古谁无死,(4)
,而后人哀之;人哀之,而后可以为政(5)采菊东篱下,(6)______,飞入寻常百姓家
答案:(1)天涯若比邻(2)会当凌绝顶(3)留取丹心照汗青(4)人恒过然后能改(5)悠然见南山(6)旧时王谢堂前燕
将下列杂乱语句重新排序,使语意连贯,序号填入方框。(4 分)
①它必须在黑暗中潜伏十七年②才能换取一个夏天的鸣唱③美国有一种周期蝉④这种生存策略令人惊叹⑤当土壤温度达到 18℃⑥它们同时破土而出
答案:③①⑤⑥②④
下面是一段招聘启事,有三处表达不得体,请找出并修改。(4 分)
“本公司因业务爆棚,急招‘打杂’若干,性别不限,颜值高的优先,能熬夜加班的速来,混日子的勿扰。”
答案:①“打杂” 改为 “综合岗位助理”;②“颜值高的优先” 改为 “形象端庄大方”;③“能熬夜加班的速来” 改为 “能适应弹性工作时间”。
根据语境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,使语意连贯,每空不超过 2 字。(4 分)
______秦岭山势高峻,______南北交通受阻,古人______在峭壁上凿孔插木,______铺设木板连成栈道,______形成 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 的典故。
答案:因为;所以;便;从而;于是
阅读下面材料,按要求作文。
陕西某职业院校 “匠心学堂” 里,有一面 “失败墙”,师生把实习中打废的零件、烧坏的电路板、焊歪的缝口全部贴上墙,并标注失败原因。一年下来,墙面琳琅满目,而学生的技能合格率从 78% 升到 96%。毕业典礼上,校长指着 “失败墙” 说:“它教会我们,把失败挂起来,就是把成功放心里。”
请结合材料,以 “让失败看得见” 为主题,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自拟题目,立意自定;不少于 800 字;不得抄袭,不得套作;用规范汉字书写;文体不限,诗歌除外。
“失败墙” 初立时,只是一面粉刷粗糙的水泥壁,像一张尚未落笔的宣纸。第一个走上去的是数控二班的林远,他把一只铣歪的铝合金勺钉在墙中央,红笔写下 “坐标零点偏移 0.5 毫米”。那天傍晚,夕阳穿过窗棂,把那只扭曲的勺影拉得老长,像一条自嘲的舌头。同学们围在墙下,哄笑之后是沉默 —— 原来错误可以被公开展览,而不是塞进抽屉。
一周后,墙面热闹起来。烧得焦黑的电路板、被锯缺口的榫头、焊点像蜂窝的机器人手臂…… 每件废品下都贴着一张便签:过切、虚焊、参数误设、粗心未对刀…… 名字、日期、原因,一笔一画,像忏悔录,更像作战图。有女生红着脸贴上绣错针法的香囊,也有老师把教学中演示失误的教具钉在角落,标注 “操作步骤颠倒,误导学生十分钟”。这面墙不再是嘲笑的靶心,成了师生共学的课堂。
曾经,实训课上的失败总被悄悄掩盖。电工组的男生烧坏电路板,会趁老师不注意扔进废料箱;护理专业的同学扎错模拟血管,会赶紧把模型藏到抽屉深处。可错误从不会因隐瞒而消失,相同的失误总在实训车间反复上演。直到 “失败墙” 出现,大家才发现,正视失败竟有如此大的力量。
钳工组的张强曾因连续三次锯断工件而沮丧,他把断口参差的钢条贴上墙,写下 “力度控制失衡,锯条角度偏差 30 度”。此后每天午休,他都对着这根钢条琢磨,观察师傅操作时手腕的力度,在废料上反复练习。一个月后,他加工的工件精度达到全班最优,还在墙上更新了一张标注 “矫正成功” 的成品照片。
“失败墙” 的魔力,在于它把隐性的失误转化为显性的经验。就像老工匠常说的,好手艺都是从废料堆里练出来的。那些贴在墙上的废品,不是耻辱的印记,而是成长的阶梯。当学生们围着失败作品讨论改进方法,当老师结合墙上的案例调整教学重点,失败就不再是个体的困境,而成了集体进步的养分。
毕业典礼那天,林远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时,特意走到 “失败墙” 前。此时墙上已多了不少泛黄的便签,也添了许多精致的成品照片。他说:“这面墙教会我们,失败从不可怕,可怕的是假装它从未发生。当我们敢把失败挂出来,就已经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。”
人群中响起热烈的掌声。阳光洒在墙上,那些曾经的废品与如今的成果相映成趣。这面普通的墙壁,早已超越了本身的意义,它像一座灯塔,照亮了匠心成长的道路 —— 让失败看得见,就是让成功有迹可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