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> 陕西单招信息 >> 2025陕西单招语文考试试题答案大全

2025陕西单招语文考试试题答案大全

xzy 陕西单招信息 3
一、现代文阅读(20 分)
(一)客观题答案
1.1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( )(3 分)
答案:D
解析:A 项 “仅因阻挡冷空气” 表述绝对,秦岭是综合气候屏障;B 项 “完全依赖人工繁殖” 错误,朱鹮增长是护鹮与自然恢复共同作用;C 项 “日历撕响” 比喻穿越隧道的时间流逝感,而非隧道长度;D 项通过 “阳光像热水浇下”(视觉)、乘客 “哇” 的叫声(听觉)等多感官描写,突出穿越瞬间的震撼,表述正确。
(二)主观题答案及解析
1.2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?请举例分析其作用。(5 分)
答案:
①列数字:“年均涵养水源二百三十亿立方米”,精准量化秦岭水源涵养能力,增强说明的科学性;
②作比较:“相当于两座三峡库容”,将抽象数据转化为大众熟知的工程体量,提升信息直观性;
③举例子:“南坡的油菜花已铺成金色海浪,北坡的麦苗才探出半寸嫩芽”,以具体物候差异具象化秦岭南北气候分野,使说明更具说服力。
1.3 结合三则材料,概括秦岭 “时间差” 现象的具体表现,并谈谈它带给你的启示。(6 分)
答案:
具体表现:
①物候时间差:同一季节南北坡作物生长阶段不同(如春初油菜与麦苗、秋末苹果与柑橘);
②生态时间差:朱鹮从濒危到种群扩张历经四十年,体现物种恢复的时间尺度;
③体验时间差:高铁穿越隧道的七分钟内,经历黑暗与光明的快速交替,产生 “撕日历” 般的时间压缩感。
启示: 空间差异可造就显著时间效应,自然界的节律与韧性值得敬畏;人类活动(如护鹮、筑路)能在时间维度上重塑生态与生活,需以长远视角平衡发展与保护。
1.4 为 “秦岭生态保护成就展” 拟写一句宣传标语,不超过 20 字,并说明创意由来。(6 分)
答案:
标语:“一山分四季,万鸟归秦岭”
创意由来:前半句化用材料一 “南北气候差异” 的核心特征,以 “四季” 概括时间差现象;后半句结合朱鹮种群恢复的案例,用 “万鸟归” 具象化生态保护成效,兼具画面感与主题针对性。
二、文言文阅读(16 分)
(一)客观题答案
  1.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 分)

答案:D
解析:“应诏” 的 “应” 意为 “接受、响应”,而非 “回应”。A 项 “亡其牛” 的 “亡” 为 “丢失”,B 项 “已而复如初” 的 “已” 为 “停止”,C 项 “映长明灯读之” 的 “映” 为 “映照”,均正确。
(二)主观题答案及解析
  1.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:“吾有田可耕,有书可读,肯向人俯首耶?”(4 分)

答案: 我有田地可以耕种,有书籍可以研读,怎么肯低头屈从于他人呢?
解析:“俯首” 此处指 “屈身依附”,翻译需体现王冕拒绝征召的傲骨,“肯…… 耶” 表反问语气,需准确传达。
  1. 王冕 “痴” 在何处?结合原文简要概括两点。(4 分)

答案:
①求学之痴:放牛时偷偷潜入学舍听书,因专注丢失耕牛,受责罚后仍坚持;
②读书之痴:寄居僧寺时,深夜坐于佛膝,借长明灯照明读书至天亮,琅琅有声。
解析:“痴” 指专注执着,需从 “窃入学舍”“映灯夜读” 两个核心情节提炼。
  1. 文中王冕两次 “归隐”,一次在元末,一次在明初,其动因有何不同?请简要分析。(5 分)

答案:
①元末归隐:被动无奈之举。因家境贫寒,父亲反对求学,被迫离开家寄居僧寺,后隐居九里山耕种度日,是为生计所迫;
②明初归隐:主动选择之举。太祖征召隐逸之士,王冕以 “有田可耕、有书可读” 为由拒绝,不愿俯首事人,体现士人不事新朝的气节与对自由生活的坚守。
三、唐诗阅读(8 分)
  1. 第三联 “疏林明晚照,孤磬出禅关”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?(4 分)

答案: 夕阳穿透稀疏的树林,投下斑驳光影;远处禅寺中一声磬音孤寂地传出关门之外。诗句以 “疏林”“晚照” 构建清冷视觉画面,以 “孤磬” 勾勒空灵听觉意象,营造出秋日秦岭空旷淡远、暗含禅意的意境。
  1. 结合全诗,分析 “白云犹未闲” 一句所蕴含的情感。(4 分)

答案: 诗人欲寻访仇池山却被白云阻隔,“白云犹未闲” 以拟人手法写白云飘荡不止,既暗喻前路迷茫的羁旅惆怅,又借白云的自在反衬诗人的行旅之劳,暗含对秦岭隐逸之境的向往与求而不得的怅惘。
四、名句默写(6 分)
  1.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:

  1. 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

  1. 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
  1. 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

  1. 人恒过然后能改,而后人哀之;人哀之,而后可以为政。

  1. 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

  1. 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解析:默写需注意易错字,如 “凌”“汗”“悠”“燕”,需结合教材原文精准记忆。
五、语言运用与表达(12 分)
  1. 将下列杂乱语句重新排序,使语意连贯:(4 分)

③美国有一种周期蝉 ①它必须在黑暗中潜伏十七年 ⑤当土壤温度达到 18℃ ⑥它们同时破土而出 ②才能换取一个夏天的鸣唱 ④这种生存策略令人惊叹
答案:③①⑤⑥②④
解析:先介绍说明对象(周期蝉),再讲其生存过程(潜伏 — 触发条件 — 破土 — 鸣唱),最后总结评价,符合逻辑顺序。
  1. 修改招聘启事中三处不得体表达:(4 分)

原句:“本公司因业务爆棚,急招‘打杂’若干,性别不限,颜值高的优先,能熬夜加班的速来,混日子的勿扰。”
修改:
①“业务爆棚” 改为 “业务拓展”;
②“打杂” 改为 “综合岗位助理”;
③“颜值高的优先” 改为 “形象端庄大方者优先”;
④“能熬夜加班的速来” 改为 “能适应弹性工作时间者优先”。(任改三处即可)
解析:需删除口语化、低俗化表达,体现招聘的专业性与尊重性。
  1. 填入恰当关联词语:(4 分)

因为秦岭山势高峻,所以南北交通受阻,古人便在峭壁上凿孔插木,进而铺设木板连成栈道,于是形成 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 的典故。
解析:前两空表因果关系,中间两空表递进关系,最后一空表结果,需符合逻辑链条。
六、写作(40 分)
  1. 以 “让失败看得见” 为主题,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(文体不限,诗歌除外)。

作文示例:
失败墙上的成长密码
陕西某职业院校的 “匠心学堂” 里,一面贴满废零件、坏电路板的 “失败墙”,正在诉说最深刻的成长哲学。当铣歪的铝合金勺、焊错的焊点被一一标注,失败便从隐秘的羞愧变成了公开的教材,这面墙也因此成为比荣誉榜更珍贵的成长坐标。
失败需要被 “看见”,因为隐匿的错误只会重复上演。数控专业的林远第一次将铣歪的勺子钉上墙时,红笔写下的 “坐标偏移 0.5 毫米” 像一道烙印。但正是这道 “烙印”,让全班同学看清了操作流程中的致命疏漏 —— 原来卡盘固定时的微小松动,会引发连锁误差。心理学中有 “曝光效应”,当失败不再被塞进抽屉,而是暴露在阳光下被审视、被拆解,便失去了重复伤害的力量。这面墙用最直白的方式证明:回避错误,错误便会成为宿命;直面失败,失败才会成为阶梯。
失败值得被 “展示”,因为每道裂痕都藏着进阶的线索。从 78% 到 96% 的技能合格率跃升,背后是无数次对 “失败原因” 的追问:电路板烧焦是因为电容选型错误,榫头开裂源于木材含水率未达标,焊接虚焊是因为温度控制失当。这些标注在废品旁的文字,构成了一本鲜活的 “错题集”。正如高铁司机李荆记录乘客的惊叹声以自勉,工匠们将失败标本化,实则是在提炼成功的公式。所谓 “匠心”,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完美,而是把每一次失误都变成校准方向的刻度。
让失败看得见,更是一种重塑心态的智慧。传统教育中,失败是 “污点”,而 “失败墙” 却让它成为 “勋章”。当学生们笑着讨论自己贴上去的 “杰作”,当校长说 “把失败挂起来,就是把成功放心里”,一种新的成长观已然形成:成功不是对失败的否定,而是对失败的超越。朱鹮从七只到七千只的重生,不也是大自然用四十年时间,将 “濒危” 这一 “失败” 转化为生态保护的奇迹吗?
墙上的废品日益增多,学生的技艺愈发精湛。这面墙告诉我们:成长从来不是一条没有荆棘的坦途,而是学会与失败对话的过程。当我们敢于把伤口变成眼睛,把错误变成路标,那些看得见的失败,终将成为照亮前路的光。
七、2025 单招语文命题规律与备考建议
(一)核心命题特点
  1. 地域特色鲜明:现代文阅读聚焦秦岭生态、本土人物(王冕),写作材料源自陕西职业院校实践,需关注本土文化与现实议题;

  1. 能力导向突出:文言文侧重实词释义与文意推断(如 “应诏”“俯首”),现代文强调信息整合与启示提炼,写作注重思辨与实践结合;

  1. 基础考查扎实:名句默写覆盖课标必背篇目,语言运用聚焦语序、得体性等实用能力,贴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。

(二)高效备考策略
  1. 基础攻坚:建立 “易错字词 + 成语语境” 笔记本,每日积累 10 个高频实词、5 个实用成语,重点突破《论语》《史记》等经典文言文篇目注释;

  1. 阅读突破:现代文训练 “定位 — 提炼 — 升华” 三步法(如从秦岭材料中定位 “时间差” 关键词),文言文强化 “语境释词” 能力,避免死记硬背;

  1. 写作储备:整理 “职业成长”“本土实践” 两类素材(如 “失败墙”“秦岭护鹮”),构建 “引材料 — 析现象 — 挖本质 — 提对策” 的议论文结构,每周完成 1 篇仿写练习。


协助本站SEO优化一下,谢谢!
关键词不能为空

免责声明

本站内容索引于公开资料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同类推荐
网站分类
最近发表
搜索
标签列表
咨询电话
13002977231
在线时间
9:00 ~ 23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