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的西安,寒风裹挟着未散的夜色掠过城墙。我裹紧校服,踩着结冰的路面走向补习班,书包里装着写满批注的英语范文和单词本。作为陕西单招考生,这条路我走了整整三百天。
记得第一次模拟考时,我的英语作文只得了12分。老师指着试卷上的红叉说:'连基础句型都写不完整,怎么谈得上表达思想?'那天晚上,我翻出初中课本,从最基础的'主谓宾'结构开始重新学习。窗外的雪无声飘落,台灯下的演算纸堆成了小山。
备考的日子像被按下了加速键。每天五点半起床背范文,课间十分钟用来默写高频词,午休时抱着语法书在走廊来回踱步。最艰难的是写作训练,起初连'如何描述校园生活'这样简单的题目都要写三小时。我强迫自己每天完成两篇不同体裁的作文,从记叙文到议论文,从书信到演讲稿,写满的草稿纸装满了三个收纳箱。
转机出现在三月。当我把第47篇作文交给英语老师时,她盯着纸面久久不语。'这段环境描写...'她突然抬头,'比很多高中生写得都好。'那天课后,她送给我一本泛黄的《陕西英语优秀作文选》,扉页上写着:'真正的进步,是看得见的坚持。'
随着单招考试临近,压力像潮水般涌来。有天晚上背单词时突然崩溃,把书本摔在地上。母亲默默捡起书,轻轻放在桌上:'考不上没关系,但别让将来的自己后悔。'这句话成了我后半程的动力源。我开始建立错题本,把每次练习的失误分类整理;用手机录音功能练习口语表达;甚至在跑步时听英语新闻磨耳朵。
考试当天,西安下着细雨。拿到作文题《我的梦想》时,手指因为紧张微微发抖。但当笔尖触到纸面的瞬间,三百天的画面涌上心头:凌晨的台灯、老师的红笔批注、母亲放在桌角的热牛奶...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:'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,而是用汗水浇灌的种子。当我们在晨光中背诵单词,在深夜里修改作文,这颗种子就在悄悄发芽。'
成绩公布那天,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85分(满分100)久久不能回神。这个分数或许不算顶尖,但对我而言,它代表着365个日夜的坚持与蜕变。现在的我站在职校的实训楼前,看着学弟学妹们抱着书本匆匆走过,突然明白:人生没有标准答案,但每个为梦想全力以赴的瞬间,都是最美的青春注脚。
回望这段历程,最珍贵的不是分数本身,而是那段与自己较劲的时光。当我们在备考路上跌倒又爬起,当我们在无数个想要放弃的瞬间选择坚持,我们就已经写就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。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质的意义——不是教会我们如何答题,而是让我们在奋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